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院介绍

首页 > 校友之家 > 动医故事 > 正文

动医故事

【动医故事】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简史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8-03-26 浏览次数:

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简史

 

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发展,大体上可分成七个时期:(一)开创时期(1921~1927);(二)发展时期(1928~1937);(三)抗战时期(1938~1945);(四)复员到解放初时期(1946~1952);(五)南京学院畜牧兽医系时期(1953~1983);(六)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时期(1984~1994);(七)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时期(自1995)。

(一)开创时期(1921~1927年)

1918年,江苏省第一农校设畜牧科,同年夏,南高师农科畜牧组聘请张天才为《畜牧学》、《家禽学》两课教员兼农场畜牧技师,聘省第三农校(淮阴)毕业生华天祺为助理。并在成贤农场中划8~9亩地为牧场,筑牛舍、猪舍、孵化室、鸡舍,养乳牛2头,金华猪、海州猪2种各5头,狼山鸡、来航鸡,北京鸭、南京白鹅各4~5只,马1匹。绵羊各4~5头。1920年另聘汪德章为教员,王宗佑(本校毕业生)为助教,增加奶牛,改良牛舍,在南京第一次出售消毒牛奶。1921年夏,正式成立畜牧系,汪德章教授任系主任,学生3人,增设《家畜鉴别学》、《育种学》、《饲养学》三门课程,进行猪、鸡饲养试验,增加3亩牧草标本区,成贤街牧场扩充到40亩。林世泽主持机械化孵卵试验取得成功。1922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托东大农科代办省立第三农校,汪德章兼任省立第一农校校长,因而增聘王兆麒为兽医教授(美国衣阿华大学兽医博士)、省第三农校毕业生顾恒甲为助理,增设兽医院门诊部,增开《养猪学》、《饲养学》、《肉品检查学》、《病理学》4门课程。1923年春,王兆麒兼省第三农校兽医系主任,秋,汪德章调任该校校长,本系教员均前往淮阴主持该校畜牧兽医科,改聘罗清生为兽医教员兼代理系主任,王兆泰为助理,增添畜牧兽医图书和刊物,挂图标本等,又增设《养牛学》、《药物学》、《家禽学》、《病理学》和《乳肉检查学》等6课。1923年扩建家畜诊疗院,1923年冬,四牌楼农科办公室失火,本系历年所有教学、研究试验资料等均被毁。1924年春改牧草标本区为鸡舍,繁殖与推广种鸡种蛋。夏、有专攻畜牧兽医的3名学生毕业,辟旧将军府本校小麦试验场100亩为猪育种试验场,1924年秋再聘张天才为牧场主任兼畜牧学教授,开设《养羊学》、《养鸡学》、《畜牧研究》、《家畜育种》、《畜病》、《养鸡学》、《畜牧研究》、《家畜育种》、《畜病》、《禽病》7课,1925年又开设《养马学》、《家畜饲养学》、《寄生虫》等课程,创办“畜牧兽医研究会”,编辑半年刊。张天才任系主任。

(二)进展时期(1928~1937

1927年学校迁往三牌楼,除维持成贤街牧场外,另辟院内牧场,占地数亩。1929年秋改名为畜牧兽医科,由陈之长为主任,仅有教授2人(陈之长、卢锡钧),助教2人(王宗佑、张松荫),1932年又改科为畜牧兽医系,汪德章回系工作。1935年吴文安、许振英等来系工作。1937年抗战前,有兽医教授3人,畜牧教授3人,助教助理9人。各种种畜,种禽品种比较丰富,有荷兰牛30多头,美国种猪5种30多只,金华猪、江北猪、盘县猪、南京猪等数百头,另辟种鸡场,占地5亩,种鸡有白来抗、芦花、洛岛红、黑狼山、白洛克等品种200多只,种鸭40只,种鹅20只。

仪器设备有显微镜9架,孵蛋器、屠宰器,外科、产科器具全套,奶酪分离器,奶油制造器,蒸汽消毒机与细菌培养器以及照相机,幻灯放映机、计算机等,还有出诊汽车1辆。

1930、1931年两年曾举办养蜂、养鸡班,学生共30多人,一年毕业,又曾举办乳业训练班。

(三)抗战时期(1938~1945

1937年底迁川后,本系1~2年级在汪德章、吴文安、熊德粼、濮成德带领下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原重庆大学校址开学,借用巴县中学土地5亩建立奶牛场,3~4年级及专修科在陈之长、罗清生、许振英、夏定友带领下在成都,先借华西大学校舍,后借四川家畜保育所上课。1937年12月初,敌军逼近南京时,牧场工人不忍心看着这批良种牲畜落入敌手,他们在技师王酋亭的组织带领下,决心将这批来自欧美澳州的珍畜禽良种,以及学院教学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运出南京。他们将牲畜装上民船运过长江,由浦口、浦镇,过安徽,经河南边境,转入湖北,到宜昌后,水运到重庆。沿途交通阻滞,雇用不到运输工具,只有自行设法将鸡、鸭、兔类小动物装进笼子,驮在荷兰牛、澳州羊、美国猪的身上,犹如沙漠中的骆驼一样,有时一天只能走十几里。入冬后,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人、畜均已疲惫不堪,继续前行是不可能的了。在征得学校同意后,“队伍”便在河南商城休整过冬。待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牲畜队伍重登征程,到宜昌后,乘上学校准备好的船只驶向重庆,前后历时一年,于1938年11月下旬,到达沙坪坝。这批良种牲畜于四川安家后,在抗战最艰苦时期,不仅为教学实践发挥作用,还为师生提供营养丰富的新鲜乳汁。

1942年6月,与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订立合作办法,利用华西坝五大学和成都农业改进所人才聚集之便,聘请郑集、徐丰彦、熊大仕、汤湘雨、朱先煌、卢润孚、杨兴业等讲授有关课程,陈之长、罗清生、许振英等也受聘为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名誉技师和四川大学学院兼任教授,农院运去的牲畜,供双方研究之用。

1941年汤逸人、胡祥璧分别担任畜牧和兽医有关课程教授,盛彤笙担任家畜微生物学和家畜病理学教授,家畜病理学是首次开设的课程。1942年聘吴仲贤教授主讲家畜遗传育种学,熊大仁教授主讲家畜寄生虫学。1943年美国农部专员,俄勒岗大学草原学教授蒋森(R.G.Johnson)来华讲学,在本系开设草原管理学专题讲座,美国家畜育种专家费里朴(R.W.Phillips)来系作两次学术报告,1944年美国兽医专家童立夫(E.A.Tunnicliff)作兽医卫生和防疫的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

1944年农科研究所下设畜牧兽医学部,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由熊大仕教授任部主任,1946年改称畜牧兽医研究所。

1937年冬在沙坪坝开办奶牛场,与四川农业改进所合作,建立内江种猪场,在三台县设汉白猪繁殖场,推广荣昌猪。在成都时还与川农所合办家畜诊疗院,由罗清生主持,熊德粼亦参加门诊工作。每日下午均有门诊,经该院治疗者有7千多病畜,均有病案可查,还与四川省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开办家畜诊疗所。1942年还为边疆学校培养畜牧兽医专修科学生20多人。复校回南京前有畜牧教授3人,兽医教授5人,讲师2人,助教6人。

(四)复校到院系调整前时期(1946~1952

1946年王栋教授来系任教,主讲《牧草学》。回南京复校后,本系牧场毁损无遗,从头新建。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赠送奶牛20余头,只能暂养于三牌楼以前的马房中,鸡、猪、马、羊更无法饲养。在丁家桥学院大门口恢复兽医院,两系还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送的50箱仪器,扩大了实验室,还赠送了良种奶牛,建立了小型牧场。

1947年冬,按照教育部决定,畜牧兽医系分设为畜牧、兽医两个系,先由卢润孚任畜牧系主任,罗清生任兽医系主任。1949年度,兽医系有教师10人,学生13人,另有10名高年级生仍维持原畜牧兽医系学籍。1952年院系调整,将浙江大学学院的畜牧兽医两方面的教师,以及设备,家畜等集中到丁家桥,合并成立畜牧兽医系,由王栋任系主任,新增加虞振镛、谢成侠、杜念兴、黄昌澍等教师,牧场除三牌楼外,还增设了阴阳营牧场,成为当时全国畜牧兽医系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一个系。

历任系主任:

汪德章—(1920)—罗清生(1923.10)(代)—(畜牧门)张天才(1926)—(畜牧科)陈之长(1929.8)—(兽医科)程绍迥(1930)—(畜牧兽医科)夏树人(1931)—陈之长(1932)—汪德章(1937.3)—陈之长(1937.11)—(畜牧系)汪德章(1947.2)—(兽医系)罗清生(1947)—卢润孚(1947.11)—(畜牧兽医系)王栋(1951.7)

汪德章(启愚,1890~1951)苏州人。1908年赴美,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7年起任多所农校教授,1921年任本系第一任主任。主要译著有《家畜饲养学全书》。

陈之长1898~1987),四川简阳人。1922年清华学堂毕业赴美,1926年获衣阿华大学博士学位。1929~1946年任本系教授、系主任,1942年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1948年后在四川学院工作。我国畜牧兽医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

程绍迥1901~1993),四川黔江人。1921年清华学堂毕业赴美,1926年衣阿华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研究3年,1930年回国在本系工作,但不久即到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1940年曾任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所长,1947~1949年又兼任本系教授,1957年后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等职,主持建立血清制造所,创制多种疫苗,是我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创始人之一。

王栋1906~1957),上海崇明人。1927年南通农科毕业留校任教。1937~1940年留英获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6~1957年在本系任教授,系主任,毕生致力于我国草原科学建设,在动物营养学上建立了以代谢能力为指标的王氏饲养标准,在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教员还有王芷川(承钧)、王宗佑、彭文和、张松荫、郭守纯、谭熙鸿、赖向农、汪国舆、粟星章、张一农、胡德迥、许振英、郑庆端(兼)、许康祖(兼)、吴文安、寿芬、廖延雄、夏定友、冯光照、赵海泉、刘锡珍、郝敏昌、郑作新(兼)、粟显倬、戈福江、姜增科、徐尔基、宋览海、夏祖灼、张幼成、胡祥璧、梁达新、许宗岱、李振钧、谢成侠、杜念兴、黄昌澍、朱晓屏、周宜龄、蒋次升、韩正康、祝寿康、蔡宝祥、张思敏、刘震乙、路步高、梁祖铎、陈效华、陈万芳等。

从1921年建系到解放,二十年来中大畜牧兽医系培养140多个本科毕业生,研究生10多人,在我国畜牧兽医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各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不少毕业生还继续出国深造,成为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

 

附:畜牧兽医专修科

(一)1936年受蒙藏学校委托,曾举办兽医班(在成都时有一个班集体借读,3年制)。同年底,教育部拨款正式举办畜牧兽医专科,汪德章兼科主任,以后每年春季招收学生1班,15~20人。专修科为两年制,所开设的课程与本系3~4年级所开课程基本相同,并同堂上课,同堂考试。1945年,畜牧兽医专修科撤销。1948年8月,恢复专修科,主任由罗清生兼任,有专任教员梁达新、蔡宝祥等人,1949年时有学员23人,1951年7月由梁达新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宣告撤销。总计有毕业生70余人。

(二)通过兽医院与合办家禽诊所为社会服务

畜牧兽医系在罗清生教授指导下,兽医院一直是对外服务的窗口,也是教师科研与学生实习的场所。1953年曾与南京市农林局在华侨路合办家畜诊疗所。编写《家畜病例汇报》,为全市兽医防疫卫生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五)南京学院畜牧兽医系时期(1952~1983

1)五十年代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按苏联模式将综合性大学中的学院分离出来加以调整,单独成立学院。南京学院成立后的畜牧兽医系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畜牧专业由南京大学畜牧系及浙江大学畜牧兽医系中畜牧部分合并而成;兽医专业由南京大学兽医系及浙江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兽医部分合并而成。原南京大学畜牧兽医专修科调整后即不再招生。合并成立的畜牧兽医系由王栋教授任系主任,当年全系教师共24人,在校各年级学生共58人。1957王栋教授病逝后由郑庚教授继任系主任。

1952年开始进行的教学改革是贯彻执行“学习前苏联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全面采用前苏联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各个教学环节。同时选派学生和青年教师去前苏联留学,1952~1956年畜牧兽医系派出留苏的教师有韩正康、陆治年,学生有周鼎年、沈新义、倪士澄等。选派教师参加来华的前苏联专家的讲习班进修的有蔡宝祥、谢三星(家畜传染病)、张幼成、张章炳(兽医外科学)、陈万芳、徐福南(家畜病理学)等。

为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师资等,1956年在原有的教学小组基础上成立教研组。畜牧兽医系设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育种学、家畜解剖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药理学、家畜病理微生物学、家畜传染病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产科学等教研组,另设兽医院。担任各教研组主任的教师分别是梁祖锋、谢成侠、祝寿康、韩正康、杜念兴、蔡宝祥、陈振旅、张幼成等。

1954年高教部对学院颁发了各专业的统一教学计划,兽医专业学制为5年,畜牧专业为4年。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教学计划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提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生产,增强技能训练与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但由于当时强调向前苏联学习,连他们的“六时一贯制”也搬来我国,从早晨7点开始上课,连续上6节课,到中午12点一刻才下课。师生的体力跟不上,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活动,因此执行不几年就中止了。1956年高教部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要求修改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停开次要课程,减少总学时数,一二年级学生周学时限30学时以内,三四年级学生限27学时以内。

19552月,高教部在北京召开审定畜牧、兽医等专业教学大纲会议,我院罗清生,蔡宝祥、祝寿康、张幼成等参加了会议。

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就成了教师们的重要任务。在1959年前先后出版的试用教材有罗清生主编的《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学大意》、韩正康主编的《家畜生理学》、杜念兴主编的《兽医微生物学》等。此外还有教师自编的各种交流讲义。这些教材内容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充实,初步克服了生搬硬套前苏联教材的弊病。

1952年院系调整后招收研究生工作停止。1953年恢复招生后,至1955年罗清生教授招收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2名(谢三星、叶懋辉),此前郑庚教授于1951年招收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1名(汪志楷)。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曾决定招收4年制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罗清生教授招收两名副博士研究生(蒋汉培、赵文远),郑庚教授招收一名(吴伯华),这一制度不久即告撤销,他们虽未被授予学位,但学习和研究工作仍取得优越成绩。

1958年掀起“大跃进”浪潮后,学校开展了三年教育革命,全院师生被分组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和生产实践活动,期间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全被否定。畜牧兽医系师生分批下放在淮阴市丁集、渔问、红旗三公社和邳县红旗公社,一年级下放在溧水县渔歌公社和江浦县兰花公社。还有少数教师参加江苏省农业技术指导网下放到东海、泰兴等地,结合劳动锻炼和开展技术推广动作。1959年下半年全院师生下放归来后,重新在南京恢复院系建制和教学秩序,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新秩序。1959-1960年间,畜牧兽医系还承担了两批越南留学生共10人插班进修,还承办全国中专兽医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师资进修组,并主持审订全国中专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材。

在科学研究方面,自1959年党提出向科学进军后才引起重视,动员参加人数较多,课题也有不少。其中猪喘气病研究是由罗清生教授主持,组织传染病教研组、病理微生物学教研组有关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的重大项目,取得较为重要的成果。1955年华东地区首先发现一种与常见的猪肺疫不同的猪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随着“大跃进”各地大办养猪场,此病迅速传遍全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引起各地高度重视,自1957-1959年召开过三次全国会议专门研讨该病的研究和防控问题。我院对该病的病原、病理解剖组织学、X光诊断技术、流行病学调查、中西药物防治以及免疫预防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获得较高的评价,于1959年将有关研究论文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此外,在鸡新城疫甘油疫苗的研制、猪瘟诊断方法研究、炭疽杆菌变异的研究、布氏杆菌病诊断方法研究、牛乳房炎病原及综合防治研究、马骡骨软病研究、马疝痛防治研究、畜禽寄生虫病调查研究、耕牛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老虎锥虫病防治研究、长毛兔生殖道传染病研究等都取得一定成果。谢成侠教授主持的中国兽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罗清生教授十分重视兽医临床工作,不但亲自在学校兽医院为畜禽诊治疾病,而且经常应邀到外地牧场、动物园为各种动物治病,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兽医系师生都十分重视兽医临床实践,本校兽医院历年保存的数千份动物病案是十分珍贵的教学科研资料。1958年,兽医系师生在江苏省多个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对猪气喘病等畜禽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效果较好的防治措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六十年代

       19623月,中央召开广州会议,即全国科学工作会议,罗清生副院长参加了会议,回来后在全院教工中传达了周恩来、陈毅同志的讲话,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恢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原来面貌,从而使教师们解除顾虑,调动了积极因素。

       六十年代初期,学校贯彻执行“高校六十条”,稳定教学秩序,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减少劳动周数,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外语课,恢复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原有教学环节。组织各教研组制订师资培养计划。组织编写新教材。1963年农业部先后在我院召开全国通用教材编审会议,确定由罗清生主编《家畜传染病学》教材,郑庚主编《畜牧微生物学》教材,韩正康主编《家畜生理学》教材。

       1960年至1965年恢复招收研究生,罗清生招收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3人(范坤晓、薛民权、翟根沪),郑庚招收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1名(徐宜为),韩正康招收家畜生理学研究生2名(孙正道、周曙华)。1966年文革以后中断,直至1978年再次恢复招生。

       在此期间,学院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贯彻了集中力量,缩短战线,围绕教学开展科研的原则,调整了科研计划。这一时期兽医方面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鸭瘟研究、盱眙水牛病研究和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研究等。

       196111月,南京鸡鸭加工厂在库存十万只鸭群中开始发现有头颈部水肿出血,每天死亡急宰千余例,与以往常见的出血性败血症(禽霍乱)病例不同,经罗清生教授亲临现场检验后,确诊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鸭瘟,此病在几年间流行不绝,散播于华东各地鸭群。罗清生教授组织兽医专业各教研组教师对该病进行了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免疫预防等全面调查研究,徐为燕、郑明球同志对其病原鸭瘟病毒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组织细胞培养,并研制成安全有效的鸭瘟弱毒疫苗交由南京药械厂生产推广,对防制这种鸭传染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盱眙山区水牛发生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经罗清生教授主持,组织兽医专业有关教师,并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苏北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组成工作组长驻疫区历经多年努力,为该病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取得丰硕成果。在此期间,兽医系有关师生还多次参加江苏安徽防治牛口蹄疫的工作,既解决了生产问题,又锻炼了师生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韩正康等同志在国内首次开始了人工瘤胃研究,模拟装置了人工瘤胃,探索使粗纤维分解的机制,初步研制成人工瘤胃发酵饲料。

       1963年在全国开展的社教运动和“五反”运动,从1964年下半年起,学校又开始受到“左”的政策冲击,发展到“文革”时,正常教学秩序又被彻底打乱。

3)七十年代

19714-7月长达3个多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江苏省革委会的意见,做出了南京学院迁往扬州与苏北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学院的决定。19721月南京大部分教职工分批到达扬州,另有部分教工去宜兴分院工作,少数留在南京。畜牧兽医系1972年在扬州招收工农学员160名,分为四个班级,学制三年。根据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新体制,教育同三大革命实践结合,应以厂校挂钩为主,多种形式开门办学”。为此,教学计划规定每年有一个月假期,一个月机动,其余10个月中政治占25%,军体5%,劳动10%,业务学习60%。课程设置除基础公共课、政治、军体、外文,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共设10门,总学时1200,这10门课是家畜解剖生理学、饲料学、饲养管理学、繁殖育种学、中兽医学、兽医药物学、兽医诊疗基础、兽医病理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普通病学。教学安排,三年6个阶段。

江苏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为黄道谟教授,下设5个教研组和一个兽医院,各教研组为:解剖生理药理组,病理传染病组,普通病组(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病、中兽医),繁殖育种饲料饲养组,畜牧各论组。

畜牧兽医系1973年招生60名,1974年招生64名。1975年为学习朝阳学院“社来社去,开门办学”的精神,招生80名,分为两班放在仪征县兽医院开门办学。1975年还根据江苏省援助西藏计划,决定课程针对西藏高寒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此外,还以多种形式办学,1974年受商业部委托,举办兽医卫生检验训练班,学制一年,学员40人来自23各省、市、自治区。197710月接受农林部畜牧局委托举办动物检疫训练班,第一期学员30人,来自全国各地动物检疫所。1978年增设肉食品卫生专业。

由于搬迁后各种条件限制以及当时“左”的政策影响,迁往扬州后的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参加科研的人数大为减少,多数是在农村结合教学和生产劳动开展的,在猪6号病(猪水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治研究、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研究、鸭瘟及小鹅瘟防治研究以及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打倒四人帮后,全国高校恢复高考招生,为此急需制订77届新生所需的教学计划和材料。197711月全国高校兽医专业教育工作会议在我院青山分校召开,全国32所高校兽医专业的64位代表参加,会议由刘程九副院长主持,甘肃农业大学朱宣人教授在会上作介绍国外兽医教育情况和美国兽医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报告,给与会者的思路重大启发。会议对兽医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主编单位做出决定,并由各主编单位根据各校推荐的教师组成编写组。我院承担主编的《家畜生理学》教材由韩正康主编,《家畜传染病学》教材由蔡宝祥主编。我院教师参加各课程教材编写组的还有祝寿康(家畜解剖学)、聂其灼(组织胚胎学)、陈万芳(家畜病理学)、杜念兴(兽医微生物学)汪志楷(家畜寄生虫学)、戎耀方、包鸿俊(兽医药理学)、迮文琳(兽医内科诊断学)、陈振旅(兽医内科学)、张幼成(兽医外科学)、王惠霖(兽医卫生检验学)、宋大鲁(中兽医学)。

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工作,全国共招8500人,江苏省名额为580人,江苏学院招30名,畜牧兽医系名额为10名。3月报名,5月笔试考4门课(政治、外文、基础课、专业课),6月复试决定录取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2名(崔治中,褚长贵)由方定一教授指导,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4名(陈溥言、陆承平、韩冲、王泽霖)由蔡宝祥、杜念兴、徐为燕三人指导,家畜生理学研究生3名(董德宽、施学仕、尹光灿)由韩正康指导。

4)复校初期

1979年党中央决定恢复南京学院,仍在南京卫岗办学。复校以后,原有教师大部分回到南京,搬迁工作直到年底完毕。复校后,卫岗校舍尚未完全收回,只得在临时搭建的芦席平房教室上课,教学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直到1984年新盖了一些教学和生活用房,学校面貌才有所转变。

复校后畜牧兽医系由陈万芳担任系主任,担任副主任的先后有张幼成、韩正康、陆治年和秦志清。系学术委员会由蔡宝祥担任主任,陈效华、汪志楷为副主任。系学位委员会由韩正康担任主任,谢成侠、杜念兴为副主任。全系设14个教研组:动物学、饲养管理、繁殖、育种、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内科学、外产科学和中兽医学,另设有兽医院、畜牧场。1982年全系有教职员112人(不包括工人),学生258人(包括两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人员)。按国家规定,农林重点院校师生比例应为1:3,我系已超编多人,亟待解决。

复校后,我系除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以外,还受农业部畜牧局委托,承办了多次全国性培训班,如1980年全国高校家畜传染病学教师进修班,1981年全国市场动物检疫班,1983年全国高校兽医微生物传染病学新技术培训班和全国大专院校传染病微生物学师资进修班等。1983年还筹办兽医生物制品专科班,1984年开始招生,连续招收12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兽医生物药品技术人才。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中,包括我系动物繁殖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生化学共4个学科。1984年第二批通过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包括我系动物遗传育种学、饲料科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共8个学科。动物生理生化学科还被批准为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韩正康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复校后我系公派出国进修和考察的教师先后有蔡宝祥、汪志楷、韩正康、陈万芳、张幼成、郑明球等。他们归国后对教学、科研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

复校初期,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主要项目有

牛白血病病理学和血清学诊断以及综合防治研究(陈万芳、张幼成等)

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和代谢研究(韩正康、陈杰等)

兔育种和兔病研究(徐汉涛、曹光辛、吴增坚、施宝坤等)

鸡新城疫N79型疫苗和禽霍乱807系弱毒苗的研制和免疫试验(蔡宝祥、郑明球、丁承英等)

(六)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时期(1984~1994

1984年南京学院改为南京农业大学,兽医成立,兽医系主任为陈万芳教授。由于文化大革命破坏教育系统正常教学秩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逐步恢复教育战线正常工作,每个学校根据自身地位和水平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兽医系刚建系也不例外,重点抓什么?一个系在全国同行中是否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体现二个内涵,学科建设是否有新发展;是否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兽医系新发展时期一个很重要主线。因此当时系领导很明确,一定要狠抓师资的培养,采取老、中、青相结合,以老教师为核心,带动中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磨练,促进学术水平提高,并共同关心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是选拔中年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所进修,大约有20多人。这批人回国后在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第三,将年轻留校的研究生约30多人,派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遗憾的是这层次人员回国的只有陆承平一人。但是从另一方面表明,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得到了国外大学的认可。

 兽医系学科分得比较细,有11个,动物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是一个硕士授予权,因此全系有10个硕士点。1985年我系生理生化学科是第一批获得博士授予权,1986年家畜传染病学和兽医微生物学业分别获得博士授予权。汪志楷教授挂靠中国农业大学家畜寄生虫病学科博士生导师,从此我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数量增加很多。全系专业设置也有所增加,除了传统兽医专业外,还增设兽医公共卫生专业。1984年增设了兽医生物制品专业(三年制大专),也是全国唯一的设立专业。它面向有生物制品厂的省招生,毕业后分配到所在省的生物制品厂工作,总共办了五届,毕业生现在多数已成为各厂的技术骨干或者领导。现在我院增设的动物药学专业是当年兽医生物制品专业结合现时社会实际需求的发展。

根据学校多学科的特点,多年来科学研究从各个学科领域组成研究团队。在60年代初鸭瘟的研究,除组织家畜传染病和兽医微生物学科外,还延伸兽医病理学,组织学等有关学科参与研究,80年代牛白血病的研究也是采取多学科组合的团队。通过研究可以全面揭示了这种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使研究水平提高一步。兽医微生物学教授杜念兴、徐为燕等首次研究我国兔瘟(兔病毒性败血症),从病原、流行病学、防治方面研究有所突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畜传染病学教授蔡宝祥等在禽病研究也取得新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动物生理生化学科教授韩正康等,在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突出成绩。以上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学科的新发展。1990年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校兽医学科评估居于全国首位。

1993年入学的兽医专业的学生学制改为四年,有部分成绩好的可升入攻读硕士生,后来兽医专业又恢复了五年。分系后师资队伍发展较快,1991年我系教职工102人,学校给动物医学系定编110人。学院一贯重视实践教学,从1984年到1995年,毕业实习由老师直接带队到河南周口、安徽濉溪、河南淮阳、安徽凤阳、江苏铜山等兽医院进行毕业实习,老师和同学同吃同住,同学实践和疾病诊疗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学科如动物解剖学、微生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中兽医等安排1-2周教学实习。1994年兽医系改名为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全院教授19人,学生300人,研究生100人左右。

(七)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时期(1995-至今)

1996年,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1999年,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基础兽医学农业部重点学科,经过认真总结和精心组织顺利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的材料评估和现场评估,其中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实验室和动物生理生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分别被评为AB 级实验室,基础兽医学农业部重点学科受到高度评价。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委托,在研究生院的指导和协助下,我院承担了我国设置兽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的一系列文件的起草和制订,包括设置方案,培养方案和考试大纲等,并被列为全国首批招生的兽医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学院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2000年,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秘书处在我院正式挂牌。我院列为首批招生的单位,并主持招生的命题和录取工作。成功举办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和小动物疾病学分会学术研讨会,江苏省基础学科专业委员会的第4 次学术会议和《畜牧与兽医》创刊50周年的纪念活动。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改革力度,由原来的单纯以牛为主的实践教学改为以牛、羊、猪、鸡和宠物等多种动物兼顾,很受学生欢迎。特别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兽医院值班,由专门教师指导,增加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000年,学院获省级第四批优秀课程(二类优秀课程)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2001年,学院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预防兽医和动物生理与应用两个学科群通过了“211”项目的国家验收;预防兽医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基础兽医学科再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临床兽医学科建设也有较大的发展,三个二级学科出现了协调发展的态势。投入210万元用于购置仪器和实验室的装修(其中预防兽医总投入120 万元,基础兽医总投入68万元,临床兽医 30万元)使实验室的面貌和工作条件有了明显改观。新建了新兽药创制中心,畜禽疫苗工程技术中心,畜禽疾病检测中心,扩大了对外服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上了新台阶。承担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主编(副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6部,参编10部,申报主编(副主编)十五规划教材5部,几乎覆盖了动物医学专业所有的主干课程。

2002年,经过论证和精心组织,确定以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与部省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和校级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三个博士点联合组建“动物健康与卫生”学科群,作为第二期211学科建设子项目进行建设。临床学科申报校级重点学科获得通过,并得到了学校的第一期20万元的资助,学科和学院配套10万元。开展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自评估的试点活动,对学院近年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了检查,获得较好评价。毛鑫智教授主持的中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水牛片形吸虫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诊治方法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 陆承平教授主持的“爱德华菌毒力因子和免疫学预防与控制”和赵茹茜教授主持的“绍兴蛋鸭优良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两个项目通过了鉴定。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和动物生理生化两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经过评估(都为B等)被再次确认,一些校级的研究室和中心调整为8个。学院首次启动了双语教学试点,在《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生理学》部分章节使用英语教学,并组织全院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观摩活动,得到积极的评价。陆承平主编的《动物保护概论》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3年,顺利通过基础兽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的中期评估;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修订。参与一级学科的全国评估,并且在一级学科,新设置了动物检疫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性以及动物医学生物学两个新的二级学科。申报的“动物重大疫病防制高技术创新中心”得到农业部立项资助,“实验动物房”和“预防兽医示范实验室”得到教育部修购项目资助。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首次招收了1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博士生)。举办和承办了全国药理毒理学会江苏省基础兽医学会的学术会议。一位教授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农业科技优秀工作者。恢复5年学制的兽医专业本科生入学。动物医学专业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精心组织参加了省的品牌专业建设点的评估,并获得通过。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拟新设置动物药学专业进行了论证。第一批11SRT经中期评估,进展良好,有的已取得初步成果。邹思湘教授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荣誉。

2004年,成立了《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建设与发展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借助迁入逸夫楼之际,对科研和教学用房全面调整,使布局更加合理,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同时,投入将近1000万元,用于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动物疫病模拟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教学中心升级改造和添置新的仪器设备。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通过建设施工验收。基础兽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课题申请获得新的突破,被学校指定参加国家重点学科中期评估。临床兽医学校级重点学科通过了学校的检查验收,进入下一轮建设。2004年江苏省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三农”问题专题)上,我院共有近20名博士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其中3人获得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005年,在四川暴发猪链球菌病时,陆承平教授等赴现场参与防控工作,在诊断和实施免疫防控方面作出贡献,得到农业部和四川省的高度评价。动物医学品牌专业建设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验收。邹思湘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化学”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精品教材,李祥瑞教授主持制作的“家畜寄生虫学”获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1名博士生(殷宏,指导教师陆承平)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名博士生(周杰,指导教师赵茹茜)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6年,由动医院主办的南京首届家禽营养代谢病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的150多名专家,扩大了国际影响。动医学院荣获中国畜牧医学会颁发的“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奖,为全国获此殊荣的两所兽医学院之一。

2007年,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重点,调动全院力量,促进学科全面发展,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预防兽医学顺利通过考核,第三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以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为依托,基础兽医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又获得兽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获得兽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两所学院之一。此外,学院完成了“211工程”建设项目“兽医公共卫生与动物健康”三期建设目标调研和论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第2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得批准建设。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申请教育部修购项目,“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与动物科技学院一起积极申报省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准立项。陆承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猪链球菌病研究与防控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学校确立为校十五建设标志性成果。

2008年,学院完成了三期“211工程”建设项目“动物健康与兽医公共卫生”的论证、申报和建设规划的制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将3个二级学科有机整合,并与动物科技学院相关学科联合,共同申报成功,形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公共卫生、生理生化调控与动物健康和重要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防治3个研究方向。学院与动物科技学院共同设立了动物健康与生产强化班,考核录取了第一批学生。李祥瑞教授主持的《兽医寄生虫病学》先后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陆承平教授主编的《兽医微生物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申请教育部修购项目临床兽医实践教学实验室平台建设获准立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成果奖2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通过联合重组,动物生理生化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在新一轮评审中再次被确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9年,学院三期“211工程”建设项目“动物健康与兽医公共卫生”启动,加强一级学科研究平台并不断完善二级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方案;陆承平教授担任为国务院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学院协助承办了中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庆典。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活疫苗获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1名博士生(蒋文明,指导教师姜平)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 。

2010年,兽医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1名博士生(张炜,指导教师陆承平)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条例”。完善了兽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功能。在2008级和2009级学生专业核心课中增设“学科专题”课程,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和企业人士做专题报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十一五”期间,学院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0本,其中1本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2本被评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1本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1本被评为江苏省立项建设精品教材;共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5门,校级网络课程4门。获得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1项,农业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2项。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硫酸头孢喹肟和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分别获得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

2011年,“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被列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实验动物中心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开始正常运转。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动物细菌学区域性重点实验室获农业部批准建设。承担了教育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动物科技学院联合申请的“三结合”培养动物科学类 “双创型” 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举办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亚洲兽医外科学大会暨第19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术年会、长三角预防兽医学博士论坛,首届院企合作高端论坛。共获得以教师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145篇,到位科研经费3000.5万元,横向352.73万元。授权专利13项,实用新型2项。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9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校级SRT项目30项,2012级金善宝实验班立项SRT项目1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姜平教授主持)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多功能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创制与应用”(黄克和教授主持)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谷物重要真菌毒素检测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张海彬教授为第二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3年,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6篇,到位科研经费3150.7万元,横向838.2万元。授权专利17项,实用新型2项。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校级SRT项目27项,2012级金善宝实验班立项SRT项目11项。猪链球菌病诊断国际参考实验室正式获批成立,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SPF微型猪及斑马鱼的猪链球菌2型治病与免疫的动物模型,研制了快速PCR检测试剂盒,制定了国家标准3项,是我国唯一设立在高校的OIE参考实验室。

 

 

2014年,教师以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4篇,到位科研经费4295万元,横向937万元。授权专利14项,实用新型1项。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7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校级SRT项目16项,2013级金善宝实验班立项SRT项目12项。本科生发表论文14篇,其中1篇为第一作者、2篇为第二作者的SCI论文,有11名本科生面试推荐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读研。学院有3本教材批准为教育部“十二五”教材,11本教材批准为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三结合”协同培养动物科技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4篇(其中篇均影响因子为2.59,单篇影响因子≥5.0的论文6篇、影响因子≥3.0的论文59篇)。学院到位经费4182.93万元,纵向到位科研经费3619.21万元,横向合作到位费563.72万元,授权发明专利6件、申请专利8件。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1项、获批农业部行业标准制订和修订2项。募集160多万设立了蔡宝祥奖学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募集50万元社会资金设立了“动物医学学科发展基金—荐量生物奖”以激励表彰为兽医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师生。学院名人企业奖学金数达20项,年度发放奖金额达71.8万人民币。奖励学生475人次。猪链球菌病诊断国家参考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我国唯一设立在高校的OIE参考实验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