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学院介绍

首页 > 校友之家 > 动医故事 > 正文

动医故事

【动医故事】勤学成就自我 实践凝聚价值 ——记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张观斗老师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9-05-06 浏览次数:

采访者:刘婷婷 王钰 袁丽

张观斗,男,81岁,现居住于南京。1957-1962年就读于南京学院;1962-1981年作为人才储备被分配到苏北国营农场;1981-199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任教,在此期间曾担任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副院长;1998-2014年担任“金南农”公司首席畜禽疾病技术顾问。曾发表论文《氯氰碘柳胺钠抗寄生虫试验》、《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水牛伊氏锥虫病抗体消长的研究》、《国产咪唑苯脲治疗猪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病试验》、《猪血吸虫感染一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等。

好学不倦,勤学苦练

“我什么时间都可以,你们要上课,采访就按你们的时间来安排。”打电话和张观斗老师安排采访时间时他如是说到,未见其人我们就已经先感受到了张老师的体贴。

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时,他头戴一顶白色鸭舌帽,身着淡灰色夹克衫,穿着朴素却精神矍铄,一点也看不出已经81岁,就连走起路来都是神采奕奕、气宇轩昂。

张老师十分关心我们的活动,采访还没开始便问及本次活动的意义。我们答道:“学院是为了记录优秀老师的奋斗故事和动医院的成长历程,弘扬和传承其优良精神,让动医院的学子们能受到这些优良品质的熏陶。”听此,张老师笑着说道:“我哪有你们说的那么伟大,我这辈子最怕被别人抬高。”我们答道:“当然也是我们学生自己特别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和以前的老教师面对面地聊一聊天,不仅可以了解过往的历史,而且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张老师听此,开始缓缓地向我们诉说他当年的故事

张老师是福建人,1957年考入南京学院畜牧兽医系,当时畜牧兽医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可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瞧不起自己的专业,而是沉下心来努力学习。经过五年的学习,1962年毕业后张老师直接被分配到苏北国营农场作为人才储备,负责临床诊疗方面的工作,需要医治的动物包括猪、马、牛、羊等。在此期间,张老师认识到:大学生相比普通技术人员,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但是实践经验不及他们,所以刚来到国营农场的张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大学生”、“人才储备”等标签把自己抬高,而是一切从零开始,放低姿态虚心学习,多动手实践。1979年,南京农业大学从扬州迁回南京。因为张老师的爱人也在南京,所以张老师申请调回母校。经过十几年的兽医临床历练,张老师已经是国营农场里经验丰富的老兽医了,国营农场舍不得他走,所以辗转了一年多,1981年张老师才终于重回母校,开始了他的教研和诊疗工作。

力学笃行,躬行实践

张观斗老师在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动医院老师期间主要负责两件事:第一,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张老师教学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前人实践的总结,但仍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是理论学习的目的,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张老师与理论上的“老师”不同,他的讲台不仅在教室里,还在各大农村和养殖场里。身之所处,即为教学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此,张老师整个教学生涯中带领的八批临床实习的学生也都深受他的影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张老师最大的教学特色便是善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他经常深入到农村中去了解真实的畜牧情况,及时总结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张老师要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在教学之余“为人民服务”——到农村给动物看病。如果你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南农,那么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刚下课的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后,立马骑着摩托车到农村去给牛羊看病。

曾经有人请张老师去给村里的马看病,还没摸到马,他在养马的院子门口看到马的临床症状,立刻判断出是马疝痛。其他人讶异于张老师为何能诊断得如此快速,张老师说根据理论基础与多年的临床经验相结合,一看到马“前肢刨地,后肢踢腹”,就能判断出是马疝痛。

当时科技不发达,很多病只能“靠人”解决。例如张老师曾为了给马治病,把马保定后,亲自用手给马掏粪。

在平凡的日子里,张老师坚持“力学笃行,躬行实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正是他最不平凡之处。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1998年,张老师从南京农业大学退休,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忙碌的身影,仍然在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金南农”公司担任首席畜禽疾病技术顾问,主要做猪、马、牛、羊疾病防治的讲座,让更多人对畜禽疾病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张老师的手机号一用就是十几年,这么多年没换掉这个号码,是因为老师认识的许多农民朋友都是通过这个电话号码与老师联系,向他咨询意见。张老师始终心系这些朋友,担心换了号码后他们联系不到自己。老师的乐于助人,始终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不由使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老了,身体始终不如以前,该退休就得退休了。”2014年,碍于身体原因,张老师辞去了所有工作,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身体老了,跟不上,搞不好就会影响诊断结果,乖乖,那可要不得。”张老师用诙谐的语气说道。但我们都知道,在他诙谐语气的背后,是一颗认真严谨,为工作负责的心。

年轻时的张老师不仅学习好,而且精通许多体育项目。我们了解到:张老师曾是单杠运动员,在校参加过射击比赛。退休后张老师也没闲着,时不时拉拉二胡,自己去考了驾照,但为了环保主要的代步工具还是电瓶车。张老师还下载了一个健身软件,每天目标走八千步。说到这里,张老师还给我们看他的手机,“今天只走了两千多步,一会儿再去走走。”因为注重健身,81岁的老先生身体依然硬朗,每天自己做饭,还有余力照顾家人的生活。

当谈及自己的学生生涯时,张老师很自豪地说,当年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直到现在都还每年组织同学聚会,并且大多数聚会都是由张老师组织。“我们要一起看遍祖国大好河山。”张老师笑着说道,我们也不由被张老师爽朗的笑声感染,笑了起来。

采访过程中,老师言语间对功名利禄看得极淡。钱财于老师不过身外之物,留下足以傍身的钱便足以,即使张老师许多当年的同学现在都功成名就,老师也以平常心看待,不羡不妒,怡然自得地过自己的生活。张老师最得意的莫过于他兢兢业业工作,得来的好名声。

 

 

言浅意深 见贤思齐

当我们询问老师当时人们对兽医这个行业的看法时,老师告诉我们,当时的人普遍看不起兽医这个职业。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养的动物由最初的使役动物过渡到家禽,再由家禽转变为现代社会以猫、狗为主的宠物,人们对兽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兽医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总体上还是不算高。

张老师也提到在诊断方面过去与现在最大的不同。过去诊断病情主要依靠兽医丰富的临床经验,而现在随着科学发展,诊断病情主要依靠仪器。张老师认为,无论科技怎样发展,仪器也会像人一样出现误差,而看病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我们学生更要好好学习,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再辅以高科技的器材,争取成为一名出色的兽医。

采访临近结束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学习动医专业的同学,自己不能看不起兽医这个职业,兽医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临床诊断要虚心向基层兽医学习,他们是接触病例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课本上没有提到的经验;理论要结合实际,不管理论知识学得再怎样扎实,不结合实际都是纸上谈兵。总结下来便是要“看得起,学得进,重实践”。

艾萨克·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个半小时的交谈,我们静静倾听张老师的述说,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敏好学的少年;一个不耻下问,在临床事业上不断探索的学者;一个尽心尽责,桃李满天下的师长。张老师的形象是多变的,而这些不同的形象汇集成了一个无论是从知识面到人格,还是从工作态度到人生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敬佩的老人。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离巨人的肩膀更近了一步。

张老师说多年后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当时看不起兽医这个专业的人都感叹到:“乖乖,当兽医的居然做上了教授。”可是对于张老师自己来说,无论是临床兽医还是大学教授,无论是人后看不到的辛苦还是人前受人敬重的称谓,这些条框都困不住自己的初心。

尾声

过去,有张老师这样的前辈们认定畜牧兽医,看得起自己、沉得下心学习。今日,我们怀着同样的热情投奔到动物医学这个专业,也要向张老师那样抬头为自己是动医人骄傲,低头愿意虚心学习、动手实践,认真、务实、踏实的在临床兽医这片土地上耕耘,在若干年后也能对自己说一句:“乖乖,学兽医的我也取得了属于我的成功!”

 

组员与老师的合影



Baidu
sogou